close

3.jpg

早上朋友傳來一個 影片 

「碎碎念的另一半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。」


他問我:「對孩子會碎念嗎?」
我問:「為什麼要碎念?」
他說:「因為事情做不好。」

看到這則影片,令我想起幾年前看到二則新聞,一則是養牛的農場主人,每天播放美好的樂音給牛聽,牛在歡愉的氣氛中成長,不僅頭好壯壯,病死率下降,連肉質都比一般農場的更好;另一則是種植花朵的溫室,溫室主人每天稱讚花朵,花朵們不僅開花率上升,當年其他農場飽受病蟲害之苦,這些花朵竟然竟然奇蹟似的躲過。

現在回想這兩則新聞,再回頭看看這則影片,你發現了嗎?兩者竟有如此相似之處。連牲畜植物都需要美麗的樂音、舒服的讚美,更遑論親密的另一半,亦或是寶貝孩子們?

在亞洲的社會裡,大人往往會用自己的經驗跟思維去框住孩子,期望孩子遵循並複製自己的成功經驗,把這個經驗思維強迫附加在孩子身上,也因為這樣,其實大部分的狀況不是小孩子犯錯,而是未達大人的期望,家長們因為制式的思考、經驗的框架,束縛了孩子們的探索自由,更沒有靜下心來,向孩子們表達大人們生氣的點是什麼,為什麼碎碎念。

在過往的教養經驗中,我始終給孩子很大的自由,因為相信:「人生而自由,卻無時不在枷鎖之中。」人生有很多無形的枷鎖,這些枷鎖可能是道德的規範、父母的期望、普世的價值,甚至是同儕的壓力,這些無形的枷鎖往往限制我們的想像空間,也讓我們失去了探索的勇氣。

「愛與自由」從來都不矛盾,應該有明確且一致的規則。    於是在我與孩子相處上,「愛與自由」從來都不矛盾,給與孩子自由揮灑空間的同時,應該給予有明確且一致的規則。

什麼事情可以做?什麼事情不可以做?自由與規矩之間,我們如何判斷?如何拿捏?

在此同時,我們應如何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把握這個尺度?並學著讓孩子自己來,我們站在輔導者甚至是觀察者的角色,而不是主導者。

在與孩子相處的經驗中,我與孩子們溝通,勾勒出三個比較容易達成,孩子也比較容易認可的原則:

1、做這件事會不會傷害自己?
2、做這件事會不會傷害別人?
3、做這件事會不會破壞環境和諧?

如果是,那就不能做;如果不是,那就可以做。把握好這三點,我們和孩子判斷、約束自己的行為,就會較為簡單和容易了。

在合理的範圍內,自由地讓孩子表達他想表達的事,探索自己的興趣,父母則可以從旁觀察孩子們,加上適時的溝通,相信碎碎唸將逐漸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心的交流、感情的傳遞。

自由無罪,但沒有邊界的自由就是放縱。愛是克制,該怎麼做,全在於我們給孩子的是否是克制的愛,以及是否把握住了自由的度。

 

b_ornament_134_1L.png

作者:葉淇淇。單親獨立的自由工作者

粉絲團:葉淇淇 

親子天下BabyHome 等網站簽約作者。

個人網站:https://kikiyeh.tw/

社團: MissK的女人543
IG:  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kikiyeh75/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成長 親子 教養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孟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